按需印刷即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数字印刷系统和网络系统,突破了传统模式的印数限制,重新组合印刷流程中的编、印、发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了“一本起印,即需即印",并且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实现书本的个性化定制。这种全新的印刷模式“特别适合于绝版图书再版、脱销图书的加印、小批量图书翻印、小规模图书印刷、电子图书的纸版供应、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传递等。⑴近几年来国外的按需印刷业务已经做的风生水起,日渐成熟,尤其是一些大的印刷集团。独立书店也开始安装图书快印机开展按需印刷活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虽然稍显滞后,但仍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踏上征途,积极寻求按需印刷在我国的出路。
一、按需印刷产生的技术条件
1.数字印刷技术的革新
按需印刷成为可能首先得益于数字印刷技术的不断改进。数字印刷是20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高新印刷技术。它代表了印刷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数字印刷机,将原稿输入、文字与图像处理以及排版及分色等印前工艺结合在一起经过数字信号直接控制呈色剂在承印物上附着的位置和强度,最终形成可视影像的一种印刷技术。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技术上的不断更新与快速发展,数字印刷现在已经在很多领域跟欧美国家相齐平。目前,国外的富士施乐、HP、柯达等都有成熟的按需印刷设备和系统的解决方案。我国自主研发的方正印捷POD系统也为业界广泛釆用,而中版数字设备有限公司最新推出的“中版闪印王”则又一次提升了印刷技术。按需印刷从出现到现在只有短短20年时间,但在市场的占有率却逐年上升。通过与欧美国家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我们在实践推广上还是稍显滞后。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数字印刷在我国主要是作为胶印、丝印等传统印刷的补充,还没有完全意义上实现数字印刷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数字印刷可以把数字化的图书数据传输到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就地印刷,而且印速极快。以图书印刷为例,几分钟就可以印制一本图书.省去了传统的打样、晒版、冲版、挂版的环节,极大地优化了印刷流程,提高了印刷速度和效率;同时印刷图文的数字化可以极大的突破时空的限制;还可以实现印刷的个性化定制。
按需印刷的英文对译缩写为POD(publishondemand),还有一种提法为“按需印刷”
(printondemand),有不少学者将这两个概念之间划上了等号,而我认为这二者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别,即:按需印刷是一种技术手段,是使按需印刷成为可能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按需印刷是伴随着数字化信息处理、远距离数据传输以及高密度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印刷方式,它可以用于对各种类型印刷品的印制,而按需印刷则是印刷的一种模式,涉及到印刷发行、版权、行政许可等其他与印刷流程相关的事务。
2.数字印刷的持续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数字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对成都印刷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数字印刷成为应对新时期所带来挑战的一种全新印刷形态。“数字印刷是以标记语言为基础,以全媒体为显示形式,以强大的链接、搜索和个性化定制等功能为主要特点的知识组织和生产方式。”図数字印刷将传统上基于书本的印刷转向为基于文章的印刷。“信息组织方式的这种变化,使得个性化、定制化的印刷成为了现实,一个命令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任意'组装'0”⑶数字印刷不仅拓宽了传统印刷的介质,而且改变了传统印刷的流程。借力于数字印刷,可以打造出一个能涵盖尽可能多的图书的数据库,一旦有对某种图书的小数量的需求便可以通过按需印刷生产出成品图书,真正实现图书的零库存。
二、按需印刷的影响
在传统的印刷技术条件下,图书必须批量印制,而且要达到足够大的数量才能维持成本和获利,因此印刷业始终挣扎在市场的不确定性的困扰中。有时印量远超出市场需求造成大量库存积压,不但给印刷厂造成成本压力也极大地浪费了国家资源;而有时对市场估计不足,造成了图书的缺货断货,印刷厂不免哀怨遗憾。这也造成了一些印刷厂过分注重对畅销书的策划宣传,导致市场上同质化书籍泛滥,
“文化快餐”充斥,很多所谓的“畅销书"被一次性消费过便销声匿迹。那些真正有内涵却“小众化”的图书很难引起印刷厂足够的兴趣。这将不利于图书传承文化功能的有效实施。而按需印刷的出现恰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1.按需印刷可以为畅销书探路,为脱销书补缺
“当印刷厂想打造畅销书或对印数没把握时,可以先按需印刷一部分在重点区域进行铺货或请部分读者试读,观察效果,一旦热销再用传统印刷大批量印制。也可以在图书市场基本饱和的后期发挥作用。”⑷某一本书籍已经达到了市场饱和但还有零星的需求,若大批重印则可能造成库存积压,浪费资源;若不重印,又无法满足小部分读者的需求,此时,按需印刷则是既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又满足印刷厂营利需求的延长图书市场周期的解决方法。
2.按需印刷可以使断版、绝版书起死回生,为小众书提供生存机会
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了适用于网络时代营销“长尾理论",认为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的生产成本及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都会有人购买,这些需求和销量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高。这一理论在图书印刷领域尤为适用。传统的销售方式下,大部分图书销量很小甚至得不到销售。在这一条长尾上的图书大多印量较小,易成为绝版、短版图书。按需印刷使得长尾的经济价值得以开掘,使印刷厂实现盈利。
3.按需印刷为数字时代饱受冲击的实体书店指路
实体书店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在网上书店强大的攻势面前,销售业绩逐年下降。按需印刷的兴起也为实体书店寻到了一条新的生存路径。美国的一些书店已经安装起了图书快印机,开始了按需岀版的业务。图书快印机与有着800万众图书的PDF电子文档的书库联网。这些书有三分之二是谷歌及其他公司扫描的版权过期的公版书,其余的来自印刷厂。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书籍并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一本装帧完备的图书。“那些安装了图书快印机的书店,一般每年能印刷7000册至14000册图书,于每小时印2.4册至5册图书⑸在开展按需印刷方面比较出名的有北郡书店和哈佛书店。据其介绍,在图书快印机上印制销售的最多的不是公版图书,也不是印刷厂图书,而是书店现有客户自费印刷的书。“北郡书店现在每年在图书快印机上印制5500本图书,大部分是自费印刷图书,迄今为止已达350种。⑹为书店配置按需印刷的设备,不仅可以使书店的货架和库房无限延伸,还可以使书店成为一个小的按需印刷中心,在为书店吸引客源的同时实现与数字印刷的无缝对接。
三、按需印刷的中国之惑
1.体制困惑
由于我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媒介和印刷单位为国家掌控。媒介机构的内容生产部门、釆编人员和经营业务范围都要严格审查;而且书号和刊号申请也要受行政管理与审查,这种计划配给和内容控制对促成按需印刷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因此,按需印刷在我国无可避免具有体制困惑。
2.身份困惑
按需印刷虽然这两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知识产权印刷厂在2004年率先开辟了按需印刷的业务。唯瞒印和新新印书网等网站也开始专注于按需印刷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按需印刷在中国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身份。它既不属于印刷厂、媒体和广告公司,又不是国家管理的社会单位,没有具体的管理机关来管理定制印刷遇到的种种问题,在法律和身份上很难获得国家的支持与帮助。
3.版权困惑
按需印刷是基于“需要”的印刷模式,这种需要是多样化的,既是在数量上的需要又是在品种样式上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读者、是市场的需要,其涉及版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转移问题。数字印刷环境下的盗版仍是困扰成都印刷厂的一大难题,而按需印刷又很容易沦为盗版者的帮凶,如何解决电子书版权争议,顺利实现按需印刷就需要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尤其应该解决好数字版权的保护问题,明确版权的归属,保障作者、印刷厂的合法权益。
“成都印刷厂正在经历一次社会结构与技术手段的根本转变:印刷变得更民主,印刷变得更人性化,用户对于他们所消费的内容及方式的选择要求更高。因此,满足这些需求的途径和手段成为必要。”按需印刷恰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很好的衔接了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便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开始在印刷业的舞台上绽放。